玉米是全球种植最广、产量最高、用途最多的谷类作物,生产潜力大,经济效益高。
我国虽然是世界第二大玉米生产国,但不是玉米起源地,种质资源匮乏使得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玉米育种很大程度上依赖外来种质的引进与利用。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为解决我国农业“卡脖子”问题,数十年来,一代代种业人接力拼搏、攻坚克难,我国玉米育种技术获得了显著提高,成功选育出一批优质、高产的玉米新品种,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
近年来,玉米种质资源保护、挖掘、利用持续增强,基础前沿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现代育种核心技术加速创新与应用,品种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和种业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地增强,加快了产业化进程。
如今,我国保存玉米种质资源达3.6万份,玉米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显著提升,由2010年的85%提高到目前的90%以上,朝着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的目标又迈进了一步。
粮食安全,国之大者。2023年,农业农村部启动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提出要稳定面积、提高单产。
长期以来玉米增产占我国粮食增产比重的一半以上,且玉米产量在我国粮食总产量中的比重慢慢的变大,2022年已突破40%,因此玉米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举足轻重。
要在5年内实现增产粮食千亿斤,玉米亩产年需增长1.5%以上,而面对有限的耕地和旺盛的需求,提高单产是玉米增产的主要途径。目前我国玉米整体单产水平只有美国的60%左右,仍有较大增长空间,这对从事玉米种质资源及遗传育种研发人员而言是新的机遇与挑战。
同年,我国37个转基因玉米品种通过审定;首批转基因玉米、大豆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批准发放,26家企业获得生产经营许可证……在政策、科研院所以及企业的多方努力下,我国转基因玉米的研发和商业化进入了新的阶段。
在育种技术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今天,玉米种业将会迎来怎样的发展机遇?如何明显提升玉米产业的整体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如何完善和提高玉米产业化水平?
3月18日,玉米种子及产业链发展专题报告会将在三亚举行。这是2024中国种子(南繁硅谷)大会15场专题报告会中的一场,聚焦玉米产业现状,12位专家学者建言献策,共谋玉米种子未来。
届时,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管理局局长、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新海;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天宇;国家玉米改良中心主任、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赖锦盛;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少昆;一知农业咨询(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阙旭强将会就我国玉米生产形势与发展对策分析、优异玉米种质资源发掘与持续发展商榷、雄性核不育制种的产业化应用前景、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及对品种需求、玉米自交系新品种的管理和应用许可作出精彩报告。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副所长扈光辉;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副所长丁照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玉米与特色旱粮研究所所长吕桂华;辽宁东亚种业有限公司副总裁宋波;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全贵;中国种子协会青贮玉米分会会长成广雷;大北农集团2亿头猪工程、饲料品管总监尤娴将围绕东北区玉米种质资源精准鉴定和育种的思考与实践,黄淮海玉米育种现状与发展的新趋势分析——以山东省玉米育种实践为例,鲜食玉米品种选育,科学技术创新、规范管理、打造航母式的民族种业,玉米种子企业未来的发展现状及经营模式创新,青贮玉米产业化形势分析,饲料企业对玉米的品质需求带来精彩分享。
报告会期间还将进行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所与海南芙锐思植物新品种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作签约仪式,助推玉米新品种落地转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