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草工作者必知的名词术语之草原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林草工作者必知的名词术语之草原

发布日期:2024-06-20 来源:ayx爱游戏体育app官方网站

  草原:以草本、半灌木植被为主,或兼有灌木或稀疏乔木构成的具有多种功能的自然综合体。

  草原自然资源资产:国家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经济利益的、能以货币计量的草原资源的各种物质财富要素的总称。

  草业:以草地资源为基础,从事资源保护利用、植物和动物生产及其产品加工经营,获取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基础性产业。

  草原ECO: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以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群落与其非生物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构成的功能综合体和动态复合体。

  草原生物群落:一定区域或环境内生活的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含半灌木、灌木)组成的各种植物及其以之为栖息地的动物、微生物的有机复合体

  草原植物功能群:一些具有相似特征,对特定环境因子有相似反应机理,并对草原ECO主要过程有相似影响的不同植物种类的组合。

  草原功能:草原具有的物质生产、生态服务、社会保障、文化承载等功能的总称。

  草原多样性:草原具有的物质生产、生态服务、社会保障、文化承载等多种功能特性。

  草原ECO服务:草原生态系统具有的自然物质和信息存量构成的草原自然资本与人力资本相结合所产生的人类福利。

  草原文化:人类在特定草原自然生态系统中经过长期生产、生活的历史积累形成的一种特色文化,包括生产生活方式及由此产生的价值观念、审美趣味、宗教信仰、道德情操以及思维方法等。

  草原资源调查:对草原资源的数量、质量、利用状况及其空间分布、环境条件等的调查。

  草原资源图:表现某一地域范围内草原资源数量、质量、分布、利用和保护等内容的专题图。

  草原“等”:草原草群的饲用品质优劣,用不同饲用价值的牧草占草群总产量的重量百分比来确定。

  草原类型:在水热等气候带作用下形成的具有不一样特征的草原植被及群落物种组成。

  温性草甸草原:在湿润度0.6-1.0、年降水量350-550mm的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天气特征情况下,形成的以中旱生多年生丛生禾草及根茎禾草和中旱生、中生杂类草为优势种,并伴生有中旱生小灌木的土地。

  温性草原:在湿润度0.3-0.6、年降水量250-450mm的温带半干旱天气特征情况下,形成的以典型旱生多年生丛生禾草为优势种,并伴生有中旱生、旱生杂类草,或旱生半灌木、小灌木的土地。

  高寒草甸草原:在湿润度0.6-1.0、年降水量300-400mm的高山(或高原)亚寒带与寒带半湿润、半干旱天气特征情况下,形成的以耐寒的多年生旱中生或中旱生草本植物为优势种,伴生旱生半灌木或强旱生小半灌木的土地。

  高寒草原:在湿润度0.3-0.6、年降水量100-300mm的高山(或高原)亚寒带与寒带寒冷干旱天气特征情况下,形成的以抗旱耐寒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或小半灌木为优势种的土地。

  高寒荒漠草原:在湿润度0.2-0.3、年降水量100-200mm的高山(或高原)亚寒带与寒带寒冷干旱天气特征情况下,形成的以强旱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和小半灌木为优势种的土地。

  温性草原化沙漠:在湿润度0.13-0.2、年降水量100-200mm的温带干旱天气特征情况下,形成的以旱生、强旱生的小灌木、小半灌木或灌木为优势种,并伴生有少数的强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和一年生草本植物的土地。

  温性荒漠:在温湿度小于0.13,年降水量小于100mm的高山(或高原)亚寒带与寒带极干旱天气特征情况下,形成的以极稀疏低矮的超旱生垫状半灌木、垫状或莲状草本植物为优势种的土地。

  暖性草丛:在湿润度大于1.0,年降水量大于550mm的暖温带湿润天气特征情况下,形成的以喜暖的多年生中生或旱生草本植物为优势种的土地。

  暖性灌木丛:在温湿度大于1.0、年降水量大于550mm的暖温带湿润天气特征情况下,形成的以喜暖的多年生中生或旱生草本植物为优势种,伴生有灌木、乔木的土地。

  热性草丛:在雨季湿润度大于1.0、旱季湿润度0.7-1.0,年降水量大于700mm的亚热带和热带的天气特征情况下,形成的以热性多年生中生或旱中生草本植物为优势种的土地。

  热性灌木丛:在雨季湿润度大于1.0、旱季湿润度0.7-1.0,年降水量大于700mm的亚热带和热带的天气特征情况下,形成的以热性多年生中生或旱中生草本植物为优势种,伴生有灌木、乔木的土地。

  干热稀树灌木丛:在热带地区和具有热带干热气候的亚热带河谷底部极端干、热的天气特征情况下,形成的喜阳耐寒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优势种,并伴有灌木、乔木的土地。

  低地草甸:在河岸、河漫滩、河岸滩涂、湖盆边缘、丘间低地、谷底、冲积扇扇缘等地,受地表径流、地下水或季节性积水影响而形成的以多年生湿中生、中生或湿生草本为优势种的土地。

  山地草甸:在湿润度大于1.0、年降水量大于500mm的湿性山地地区,形成的以多年生中生草本植物为优势种的土地。

  高寒草甸:在湿润度大于1.0、年降水量大于400mm的高山(或高原)亚寒带与寒带湿润地区,形成的以耐寒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优势种,或伴生有中生灌木、半灌木的土地。

  沼泽:在地表终年积水或季节性积水的条件下,形成的以多年生湿生草本植物为优势种的土地。

  草原监测:定期有计划地对草原资源数据及信息等做出详细的调查、收集、分析和解释,并结合管理目标进行评价的过程。

  样带:一定地带内按照环境因子或认为活动梯度设置的具有一定长度和宽度的取样区域。

  样线:在某个或几个植物群落取一定长度带有刻度的直线,沿线记录出现的植物进而分析群落结构的方法。

  样方:样地内具有一定面积的用于定性和定量描述植物群落特征的统计分析的取样点。

  建群种:个体数量不一定占非常大的优势,但决定着群落的内容、结构和特殊的环境条件,在群落中处于优势的优势种。

  优势种:个体数量多、生物量高、覆盖度大,生活能力较强、占有竞争优势,并能通过竞争来取得资源的优先占有地位,对群落结构和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

  有毒植物:自身含有某些有损家畜健康的有害化学物质,被家畜采食后引起家畜生理异常、健康受损甚至死亡的植物。

  频度:某个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通常以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整个样方数的百分比来表示。

  草原总第一性生产量: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草地植物把无机物质合称为有机物质的总量或固定的总能量。

  草原净初级生产力: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草地植物生产的有机物质减去呼吸消耗后所剩余的能量或有机物质。

  草原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草地植物地上部分的净初级生产力。

  草原生态评价:在草原调查监测的基础上,按照一定标准对草原自然资源、环境、生产力、生态状况、管理及利用等进行的评价。

  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某一区域草原植被垂直投影面积占草原总面积之比,通常用某一区域内很多类型草原的植被盖度与其所占面积比重的加权平均值来表示。

  草原生物多样性:草原植物、动物、微生物所有物种及其组成的群落和ECO的多样性。

  草原群落稳定性:草原群落稳定的性质、状态或程度及其抵抗扰动、维持群落结构和功能、保持群落现状的能力,或在受到扰动后恢复原状的能力。

  草原群落演替:草原群落跟着时间推移由一个类型逐渐被另一类型有规律的替代过程。

  指示植物:在草原群落中能指示某些环境特征或对群落演替阶段具有指示意义的植物种。

  草原群落进展演替:由结构相对比较简单且不稳定的草原群落向结构较为复杂而稳定性较高的草原植被群落类型发展的过程。

  草原群落逆向演替:由结构较为复杂而稳定性较高的草原植物群落类型向结构相对比较简单且不稳定的植物群落发展的过程。

  草原退化:草原在干旱、风沙、水蚀、盐碱、内涝、地下水位变化等不利的自然因素或过度放牧、过度打草、开垦、滥砍滥挖等不合理规划利用的人的因素影响下,生产力降低,优良牧草比例减少,毒害草增加,使用价值降低甚至丧失的过程。

  草原沙化:草原在干旱、风沙、水蚀、盐碱、内涝、地下水位变化等不利的自然因素或过度放牧、过度打草、开垦、滥砍滥挖等不合理规划利用的人的因素影响下,出现以风沙活动为主要特征的土壤受侵蚀、土质沙化、有机质含量降低、营养的东西流失、生产力减退等的草原退化过程,是草原退化的特殊类型。

  草原盐渍化:受自然因素变化或人为不合理规划利用导致草原土壤次生盐渍化、植被退化的过程。

  草地石漠化:岩溶地区在自然与人类活动影响下,导致草地植被破坏、岩石、生产力下降、水土流失的过程及其现象。

  草原合理利用:在保证草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将草原资源运用于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中并为人类带来效益的过程。

  放牧利用率:在适度放牧利用条件下牧草的利用效率,即家畜采食量与草原产草量之比。

  理论载畜量:在不影响草原生产力及保证家畜正常生长发育条件下,按照产草量测算的一定时期内可承载的最大家畜数量。

  适宜载畜量:在当前生产水平且不影响草原生产力及保证家畜正常发育下,单位面积草原一定时期内所承载的家畜数量。一般低于理论承载量。

  载畜率:单位面积草原一定时期内实际放牧的家畜数量,生产上用实际载畜量来表述。

  草畜平衡:为保持草原ECO良性循环,放牧场可利用饲草总量与饲养家畜营养需求量之间的动态平衡。

  草原保护:对危害草原的有害生物和滥垦、滥牧、乱挖野生植物资源的各种行为进行防治和禁止的措施。

  草地改良:通过围栏封育、灌溉、施肥、松耙、补播、防除毒害草等各类技术措施,改善植被和土壤状况,提高草原生产力。

  草场封育:采用围栏或禁牧、休牧措施,在一段时间内停止放牧或打草等生产活动,使草原得以休养生息,促进生产力恢复和群落自然更新的技术措施。

  草场补播:在不耕翻、不破坏或者少破坏原有植被情况下播种牧草种子以提高牧草产量与质量的改良措施。

  鼠虫害防控:采用生物、化学、物理、生态等技术方法,防止鼠类和虫类对草原造成危害的防控措施。

  草原生态保护工程:通过保护、建设、合理规划利用等技术措施和政策制定,维持草原ECO过程,促进草原生态经济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而设立的工程项目。

  划区轮牧:将草原划分为若干个小区,在一段时间内逐小区循序轮回放牧的利用制度。

  季节放牧:根据气候变化及草地类型按季节划分,并随季节更替放牧的管理策略。

  补饲:当放牧不能满足家畜正常的营养需要时,给予补充饲料的一种饲养管理措施。

  牧草类别:便于科研、生产、管理及利用等,利用牧草寿命长短、生活习性、株丛类型等指标划分的不同牧草种类或区别。

  生活型:不一样的物种对于相同生境进行趋同适应而形成的外貌上相同或相似的类型。

  越年生牧草:通常第一年为营养生长,第二年开花结实,生命周期为两年的牧草。

  热带牧草:原产于热带或亚热带,主要生长在南纬和北纬30度之间,供牲畜采食、放牧或刈割利用的草类。

  株丛类型:根据牧草分蘖或分枝方式而形成的不同植株形态。通常分为密丛型、疏丛型、根茎型、根茎-疏丛型、匍匐茎型、根蘖型、鳞茎型和轴根型。

  牧草种子:牧草胚珠经受精发育而成的繁殖体及生产上直接作为播种材料的植物器官。

  种子质量:种子的品种特性和种用特性构成的属性。种子品种特性,也称品种质量,指与遗传特性有关的质量指标,如品种纯度和种的真实性等。种用特性也称播种质量,指与种子播后田间出苗有关的指标,如种子发芽率、净度、活力等。

  种子发芽力:种子在适宜条件下能发芽,并且长成正常种苗的能力。通常指一批种子种具有的生命力种子数的百分率,包括发芽势和发芽率。

  种子发芽率:发芽试验终期(末期计数)全部正常发芽种子数占供试种子的百分比。

  种子发芽势:种子在发芽试验初期规定的天数内,正常发芽种子数占供试种子的百分比。

  种子寿命:种子群体在一定环境下保持生活力的期限,即种子能存活的时间。也称半活期,即一批种子从收获到发芽率降低到50%时所经历的天(月、年)数。

  种子检验:应用科学、先进和标准的方法对草类种子样品进行正确的分析测定,判断其质量,优劣和种用价值的工作。又称种子质量检验。

  种子水分:种子种的水分含量,即种子样品烘干所失去的重量占原始样品重量的百分率。又称种子含水量。

  种子加工:对种子从收获至播种前进行的干燥、预加工、清选、分级、选后处理、称重包装、贮存等加工处理的全过程。

  种子贮存:按暂时贮存、短期贮存、中期贮存和长期贮存4个不同贮存期限要求将种子贮存于容器内或库房内的过程。

  种子审定:由第三方机构依据种子认证方案的规定和程序,通过对种子来源、种子田、种子生产、加工、贮藏、销售等过程的质量监控,颁发证书和标识来证明某一种子批品种真实性和质量可靠性的管理措施。

  引种:引入非本地的优良品种、品系等,经过试种作为推广品种或育种材料的过程。

  杂交育种:通常指远缘杂交,或者两个遗传上不相关个体间进行繁殖后代,并对杂交后代进行系统选育,育成新品种的方法。

  杂种优势:杂交子代在生长、生活、繁殖能力或生产性能等方面均优于双亲均值的现象。

  选择育种:在自然和人工创造的变异群体中,根据个体和群体的表现型选优去劣,采用自然选择、人工选择、单株选择等方法,挑选符合人类需求的基因型,使优良或有益基因不间断地积累及所选性状稳定遗传下去的过程。

  诱变育种:利用物理或化学等因素诱导植物发生变异,并从中进行新品种的选育方法。

  品种区域试验:通过统一规范的要求在自然栽培条件有代表性、技术条件好的不一样的地区做试验,对新育成的品种进行丰产性、稳定性、适应性和品质等性状的鉴定,确定品种的最适推广范围,了解品种适宜的栽培技术,为品种审定和区域化布局提供相关依据的过程。

  良种繁育:对育成、引进和现有育种,采用优良栽培条件和选中技术,繁殖大量的纯种子应用于生产,或生产优良原种,经繁殖后替换生产上同品种交叉的种子的过程。

  品种审定:对新育成的品种、地方的品种或引进的品种,由相应的品种审定机构依据品种区域试验结果和其他生产表现,审查评定其推广价值和适应范围,并批准认可为品种的过程。

  牧草栽培:根据各自牧草生长发育的特点及当地的自然经济条件,通过播种、施肥、灌溉等一系列技术措施,调控作物的生长发育,获得农产品的过程。

  生育时期:植物形态器官发生显著变化的各个阶段,种子出苗或牧草返青到成熟所经历的各个生长发育阶段。禾本科分为:返青期、拔节期、抽穗期、开花期、结实期等。豆科分为:返青期、现蕾期、开花期、结实期等。

  耕作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牧草种植制度和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种植制度:一个单位或生产单位牧草种植的结构、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总体。

  保护播种:因多年生牧草在播种当年生长慢,且易受杂草危害,不能形成产量,而采用的与一年生作物共同混播或间播的播种方式。

  轮作:依据各种牧草的茬口特性,将计划种植的不同牧草排成一定顺序,在同一块地上轮换种植。

  复种指数:同一块地上,一年内种植牧草的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率,也称种植指数。

  草产品:以草为原料,经过收获、加工、贮藏、检测等环节,生产出的符合一定品质衡量准则并适用于流通的产品。

  干草:牧草实施刈割后,经自然或人工干燥,使之失水达到稳定保存状态制成的草产品。

  草粉:以牧草为原料,经人工干燥或自然晒干后,再经粉碎加工制作而成的饲用粉状草产品。

  草块:以牧草为原料,刈割后经干燥、切碎、机械压制成横截面边长或直径大于10mm的块状或柱状草产品。

  草颗粒:以牧草为原料,适时刈割后,经干燥、切碎、机械压制成表明光滑、直径6-10mm、长度15-35mm的颗粒状饲用草产品。

  低水分青贮:青饲料刈割后进行预干,原料含水量降至45%-55%时,对乳酸菌及其他有害微生物造成生理干燥状态,使其繁殖受到限制,从而使饲草饲料得以保存的青贮加工模式。

  裹包青贮:将青贮原料整株或经切碎(粉碎)后进行打捆、发酵剂添加、覆网、拉伸膜捆裹等工艺流程调制贮藏的青贮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