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位博士攻关生猪育种技术13位博士研究饲料配方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11位博士攻关生猪育种技术13位博士研究饲料配方

发布日期:2024-04-04 来源:新闻中心

  一个信念,数十位博士研发畜禽育种技术;一通电线后桑蚕专家带新技术回乡;一番苦心,00后小伙在石艺技工留任教学……匠心人才驻于南粤西部热土,正奋勇挥洒青春。

  10月25日-27日,南都、N视频记者跟着“改革开放45周年广东调研行”活动走进云浮,沿着大金山畔,感受钟灵毓秀,倾听着云浮引才育才的故事。

  五指毛桃猪骨汤、玉米排骨汤、瘦肉炖汤……广东人煲汤喜欢加猪肉猪骨,但最怕就是“吃猪肉没有肉味”。该怎么保证猪肉猪骨的口感呢?

  “最关键的是选育优质猪,也就是选择有优质基因的种猪来培育。再就是猪的营养。”温氏股份研究院(以下简称“温氏”)饲料营养技术中心高级畜牧师、博士彭运智接受南都记者正常采访时说道。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肉类食品生产消费大国,14亿国人一年能吃掉大约7亿头猪,但90%是“外国籍”。为实现猪肉自由,近年来,投入研发力度不断加大,人才队伍建设慢慢地增加,国产种猪“卡脖子”难题终于有了突破。

  看一只猪是否优质猪,传统的方法是要把猪养大了,观察猪的生长速度、长了多少肉、繁衍能力等来判断,而且对于猪的肉质,还需要烹饪过后才能知道。耗时长,效益低。而猪基因芯片则能快速获取这些信息。

  刚出生的小猪仔不需要被养大,现只需在它身上取一滴血或者组织,通过基因芯片技术,对它的基因测定分析,就能知道它的肉质如何、未来产仔等能力……

  目前,基因芯片技术主要用在种猪的育种方面。温氏是国内第一家非公有制企业家禽育种公司,自1998年开始种猪的育种,积累大量的数据,这也为研发猪基因芯片技术打下坚实基础。

  “科技要自立自强。万一哪天别人不给你供芯片就没办法用了,所以这几年我们的技术和设备都国产化。”广东省科协代表、温氏股份研究院执行院长高级畜牧师陈丽谈道。

  在养猪人看来,种猪又被称作“猪芯片”,主要是用于繁殖仔猪,一只优质种猪价格能达到上万元。

  “外国种猪价格高、主动权没办法掌控。”陈丽表示,“而且外国的猪芯片更多是通用型的一种,针对性还没那么强。我们自研猪基因芯片,是希望研发的能更接近我们企业实际的需求。”

  优质国产种猪缺失,外国种猪价格高昂,主动权没办法掌控。近年来,温氏不断加大投入研发力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二十余载磨一“种”,终研制出了全国首款猪基因芯片——全基因组选择专用PorcineWens55K芯片。这是针对华系瘦肉型种猪遗传的特点进行设计,国内首款由企业自主研发并规模化应用的猪基因育种芯片,打破国外基因芯片的垄断,实现基因组育种技术的自主创新。

  在温氏的基因组育种研究室里,384头猪的基因,被放置在384个如小拇指指甲盖大小的格子里,提取、分型、分析……重复检测,不断迭代。

  凝聚了25年的科研成果,包含了56380个功能位点信息,2018年开始推广应用,“基因芯片技术在不断地迭代。现在做猪的全基因组测序,能测的基因位点从原来的5.5万个,到现在六七十万个。”陈丽说道。准确性更高了,对猪也更了解了。

  如今,养猪已非传统意义上的买些猪回来“自然繁衍”,而是以一系列科学手段培育,这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如今的养殖业对人才要求高、需求量大。

  “光是研究饲料这一块儿就有13个博士。”彭运智表示,整个做配方的团队有60多个人。培育优质猪,最关键的是要通过猪基因育种芯片技术选育优质猪,再者是要为猪搭配好营养进行培育,这就需要大量研究基因技术和饲料配方的科技人才。

  “已经安家,生了两个小孩了。”谈成夫妻俩也是博士,2017年来到温氏,负责牵头基因芯片基因组测序技术研发。

  目前,温氏现有科学技术人员300余人,博士33名,其中,11位博士研究基因技术等生猪先进育种技术,13位博士研究饲料配方等畜禽营养调控技术。不过,温氏股份研究院科研管理部主任汤钦直言,“我们仍旧是需要人。”

  勾人味蕾的“猪杂粉”记载着30余年的情谊、几可乱真的“旅行包”承载着改革开放艰苦创业的岁月、饱含意义的“行军壶”刻着志现代战争史的痕迹……梁建坤技能大师工作室于云城区的云浮技师学院(以下简称“云技”)教学楼内,展示的作品中,多采用花岗岩为原料雕刻而成。

  被誉为“中国石都”的云浮,地处粤西群山中,可以谈得上是“家里有矿”。现已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有47种,矿产地多达166处,丰富的花岗岩、大理岩等自然矿产资源,孕育着云浮石艺。

  “已经选择了这里,就把它学到底,感觉石艺有前景。”00后小伙李汉林是广东罗定人,因从小喜欢画画,他在2018年选择进入云技读书,师从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云浮石艺)代表性传承人梁建坤。也正是这一年的6月,与云技联合建立的“梁建坤技能大师工作室”经人社部批准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并推行“师带徒制”,形成了工艺大师对学生手把手教学的常态。

  从美术基础、造型设计,到石材工艺雕刻的不同技法,再到世界技能大赛建筑石雕等,梁建坤手把手教学一年多之后,发现李汉林的动手能力比较强,开始带他专项训练。

  “我线年间,李汉林从一名“一无所知”的入门生,成了一名“熟练操作”的技术工,获得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建筑石雕项目云浮市选拔赛中荣获二等奖、2021年11月云浮市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石材雕刻项目荣获新星组第一名等。

  值得留意的是,云技专门为石材工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出台《打造“工匠型”师资队伍——石材工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五年规划》,通过坚持师资队伍建设适度超前发展的原则,加大教师培养力度,“传帮带”等方式来提升其他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

  而今,李汉林毕业后,作为石材工艺专业外聘教师,留任学校带学生,“我还得开始有效学习数控加工。“数控加工,就是在电脑里设计好模型,利用雕刻机直接进行自动化的加工,这种加工方式能使一些好的作品得到不断地复制,质量高,产量高。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提升,建筑用石制品、家庭装饰、商务礼品等石艺装饰品石需求增加,梁建坤发现,人工石雕已不足以满足市场需求,便引进数控加工设施,培养更多存在自主设计能力的学生,学习“数控加工”生产技术。“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高水平的石艺专业人才,为云浮石艺事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梁建坤曾说道。

  入行30余年,精雕细琢数十载,一腔匠心育桃李。如今,梁建坤的这间工作室现已培养出了百余名优秀的石艺人才。

  简易的抽丝道具、已加热软化的蚕茧、一根丝线抽出……“抽丝剥茧”后加工成绵片,用劲扯成一层层丝绵,一床雪白蚕丝被渐成。

  云安桑蚕,源远流长。云安区是广东省蚕桑生产重点区县,种桑养蚕历史悠远长久,“云安蚕茧”深受消费者的喜爱。2014年经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云安蚕茧”正式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我主动回来,因为我是这里的人,我也想为自己的家乡出一份力。我觉得农村的发展的潜在能力还是很大的。”90后女孩玉凤明是云安高村镇人,2022年初,接到了在云安区高村镇人才驿站工作的老朋友的电话。电话那头,问她要不要回家乡做桑蚕,她没有犹豫,当场答应了。现在,作为高村镇乡村振兴人才驿站进站专家,她正在云浮市御华茧丝绸有限公司做经理。

  高村镇历来就有植桑养蚕的传统,过去村民种桑、养蚕、卖蚕茧,产业小效益低。玉凤明有家人是从事养蚕业的,从小就了解养蚕,“以前摘蚕茧是用手或者用夹子一个一个把蚕茧摘下来,但是我们现在的技术,它是木质方格,放到机器里去一按,全部就剪下来了,根本不用手工摘。”

  玉凤明曾在广西学习蚕丝被制作技术——方格簇养蚕技术,2022年回乡后,她马上牵头将技术投入实践应用,替换了高村镇原来的纸质方格簇手动上簇,先已提升为木质方格簇自动上簇,由此,营茧位置多了,上茧率高了,产业效益也提高了,“平时我们有什么需求,找人才驿站都会让我们。引进这种技术会有时候员工招工不够,他们也帮忙招工了。”

  按照其所在公司情况,原来两个人一批只能养出约100斤蚕茧,现在两个人一批就可以养出300斤蚕茧,年产生丝从25吨增加到50吨,同比翻一番,年产值达2000万元,2022年公司销售额1767万,2023年上半年公司销售额约1050万。

  情系乡贤主动联系,一通电话引人才促发展。现在,云安高村桑蚕产业年产值达3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