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出江湖!“瘦肉精羊”流入多地曝光十年仍未禁绝这条黑产链是怎么逃过监管的?

产品中心

产品中心

重出江湖!“瘦肉精羊”流入多地曝光十年仍未禁绝这条黑产链是怎么逃过监管的?

发布日期:2024-02-20 来源:普蓝德

  • 详细介绍

  原标题:重出江湖!“瘦肉精羊”流入多地,曝光十年仍未禁绝,这条黑产链是怎么逃过监管的?

  据央视2021年“3·15”晚会报道,河北省重要养羊基地——青县部分养殖户,添加瘦肉精饲喂肉羊。相关视频显示,“颜色深”、“瘦肉多”的含瘦肉精羊肉已流入河南、江苏、天津等地市场,调查记者在郑州多处农产品批发商业市场购买的疑似青县羊肉,均检测出有瘦肉精残留。

  据新华社,“瘦肉精”问题羊肉曝光后,河北青县县委、县政府于当晚9点半开始,连夜开展封控排查处置工作。公安等部门对曝光的涉事企业河北天一肉业有限公司法人代表代洪茹、负责人代峰以及养殖户回成杰来控制,连夜追查“瘦肉精”来源和问题羊肉流出情况。就地封存河北天一肉业屠宰场羊肉,对仅存的9个羊腔抽样,抽取2个混合肉样,“瘦肉精”检测结果待出。封控排查养殖户回成杰养殖场,对存栏羊和饲料抽样,在饲料中“瘦肉精”检测出阳性。同时,按照3%比例正在对新兴镇4个村养殖场、21.9万只存栏羊抽样,部分抽样已送检,1例为疑似阳性。

  对于消费者而言,“瘦肉精”一词并不陌生。早在2011年的“3·15”特别行动中,央视就曾曝光养猪户在饲料中添加白色粉末“瘦肉精”,引起社会各界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

  据不完全统计,仅在2007—2014年这七年间,我国瘦肉精食物中毒广泛发生在湖南、广东、浙江等9个省(直辖市)22个市县,涉及52起893人中毒[1]。由此可见,瘦肉精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不可以小看。今年“3·15”,瘦肉精被再次曝光,相隔十年,从猪肉到羊肉,瘦肉精依旧威胁着我国国民食品安全。

  事实上,瘦肉精并非专指某一种具体的药物,而是一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动物瘦肉生长的物质的统称,最重要的包含盐酸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沙丁胺醇等。我国通常所说的瘦肉精是指盐酸克伦特罗,它曾作为药物用来医治支气管哮喘,后因副作用太大而被安全系数较高的吸入制剂所取代。

  由于高脂肪食物被认为是引发心脏病的元凶之一,在此背景下,瘦肉精的使用开始泛滥。尤其是在发达国家,部分消费者拒绝消费富含脂肪的肉类,为避免肉类脂肪含量过高带来经济损失风险,以盐酸克伦特罗为代表的“瘦肉精”便被开发了出来。

  20世纪80年代,美国等发达国家开始逐渐将盐酸克伦特罗应用于畜禽生产。1980年代后期,我国部分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也开始向饲料企业和养殖户推广使用。瘦肉精能明显提高瘦肉率和饲料转化率,易于动物增重,因此,曾是禁用药物的“克伦特罗”们,被用在了肉猪、肉羊等家禽上,以获取更高的经济价值。

  在央视报道中,据养殖户透露,在饲料中添加盐酸克仑特罗后,可使猪等畜禽的生长速率、饲料转化率、胴体瘦肉率提高10%以上。贩羊的经纪人称,加了瘦肉精的羊“一只多卖五六十元”,高利润是养殖户们添加违禁添加剂的主要驱动力。

  但这种经济价值的提高,是以危害人体健康为代价的。动物食用“加料”饲料后,瘦肉精会在组织内残留,其中,肝、肺、肾、脾等内脏器官中残留量较高。而消费者食用含瘦肉精残留的动物产品后,常造成急性或慢性食肉中毒,出现心悸、心慌、恶心、呕吐、肌肉颤抖等临床症状;过量食入则易产生心血管毒性,表现为恶心、头晕、心率过快、肌肉震颤、高血糖、低血钾等症状,尤其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危害更大[2]。

  据公开资料,瘦肉精的非法使用和中毒事件在全世界内都有发生,时间上可追溯至上世纪。

  1990年,西班牙43个家庭的135名成员在一次吃了牛肝后,发生集体食物中毒,经查系瘦肉精代表物质之一——盐酸克伦特罗残留所导致的。这是瘦肉精在世界上引发的首起食物中毒事件[3]。而我国第一起“瘦肉精”中毒案例发生在1997年,17名香港居民因食用有瘦肉精残留的猪内脏,出现手指震颤、头晕、心悸、口干、失眠等症状。

  但直到2011年,瘦肉精在我国才开始受到广泛关注。当年,央视播出的“3·15”特别节目《“健美猪”的真相》中,曝光了河南省孟州市等地养猪场采用瘦肉精饲养生猪,以及有毒猪肉流入济源双汇食品有限公司一事。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添加了瘦肉精喂养的肉猪,在养殖、贩运、屠宰和销售等几大环节均成功逃避监管,在市场上流通。

  事实上早在2002年,我国农业部、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就曾发布了重要的公告,明令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添加盐酸克仑特罗和莱克多巴胺等7种瘦肉精。2008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规定新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对使用瘦肉精养殖生猪,以及宰杀、销售此类猪肉的,将以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追究刑事责任。

  虽然以往的瘦肉精案例以猪肉为主,但在肉羊饲养中添加瘦肉精的现象也并非今年才出现。在今年“3·15”晚会中,河北青县的一名饲料推销员称,加瘦肉精这种事“差不多有十年了”。相当讽刺的是,早在瘦肉精风波伊始的2011年,因“健美猪”曝光后引起的严查之下,山东东营市盐窝镇肉羊养殖中添加瘦肉精一事,就已经被曝光过。

  这是否意味着,十年来瘦肉精的使用从未间断?每次曝光后收敛一下,事后又死灰复燃?瘦肉精为何屡禁不绝?

  对此,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瘦肉精屡禁不止的重点是处罚力度不足,同时也暴露出瘦肉精违法成本不够高、缺乏有力监管等问题,他建议有关部门能采用更严厉的监管和处罚措施,对类似情况应该从重处罚,“罚到倾家荡产”。

  21新健康发现,2017年“3·15”中晚会中,也曾曝光一种新型“瘦肉精”喹乙醇。据了解,喹乙醇具有抗菌的作用,《中国兽药典》(2005版)规定,可拿来防治仔猪黄痢、白痢、猪沙门氏菌的感染,但是体重超过35斤的猪禁止服用,其他动物、鱼类也不能使用。

  同时,喹乙醇是一种促进生长剂,可促进蛋白同化作用,提高饲料转化率,效果与盐酸克伦特罗相似。喹乙醇具有致畸性,会影响细胞染色体从而致癌、致畸,此外还会造成耐药性。经常使用,会在动物体内蓄积,对动物和食用其肉类的人类都会产生危害。

  农业部印发的《2017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方案》中就有“瘦肉精”专项整治行动。行动以打击违法使用瘦肉精等禁用物质为重点,突出肉牛肉羊养殖重点地区和外调活畜问题多发地区、生猪养殖大县、屠宰场,进一步强化饲料、养殖、收购贩运、屠宰等各环节瘦肉精监管工作。

  然而,时至今日,喂养瘦肉精的各类肉品仍能从地下渠道生产销售,出现在国民餐桌上,消费者的放心肉该从何处寻?又该如何分辨肉品是否添加瘦肉精呢?

  相关研究指出,瘦肉精进入人体内后具有分布快、消除慢的特点,其化学性质稳定,烹调时难以破坏它的毒性。瘦肉精完全能耐受100℃高温,要经126℃油煎5min才能破坏减半。因此,常规烹调对肉食品残留的瘦肉精起不到破坏作用[4]。

  首先,是对肉品的外观辨别。经饲喂瘦肉精的瘦肉颜色深红,皮下脂肪层较薄。如果肥肉与瘦肉有明显分离,而且瘦肉与脂肪间有黄色液体流出,则可能含有瘦肉精。以本次曝光的羊肉为例,正常羊肉呈鲜红色,瘦肉精羊肉则呈深红色。

  有瘦肉精的肉一般不带或很少肥肉,肥肉呈暗黄色。另外,羊肉的肉壁厚度一般在4-5厘米,而瘦肉精羊肉肉壁一般只有2厘米左右。

  然而,单纯靠消费者学会辨别并非处理方法,在另一端,还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

  此次“3·15”晚会中披露,青县当地养殖户在肉羊运送过程中,一般会在运羊车上装载几只没喂过瘦肉精的羊以应付检查。还有养殖户表示,自己有各种渠道得知检查消息,提前应对。

  只有填补上从屠宰到检测等环节存在的漏洞,让问题肉品无处遁形,才能根治“瘦肉精”顽疾。

  业内认为,应对产地检疫工作、规范免疫耳标、开具检疫合格证等基本保障环节进行间隔监管,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完善流通的各项制度,将持有违禁药物(如瘦肉精)的检测证明纳入市场流通要求中。

  “让‘无法通过检验测试的羊肉’无法在市场流通,更重要的是,通过‘严格执法,监管到位,诚信为本’,避免肉产业因个人的违法违规而造成整个行业的信任危机。”一位业内人士如是对21新健康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