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岳池县丝绸厂

产品中心

产品中心

回眸岳池县丝绸厂

发布日期:2024-02-11 来源:产品中心

  • 详细介绍

  岳池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貌以中丘为主,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适宜栽桑养蚕、发展丝绸工业。岳池蚕丝业始于唐末宋初,至今有千年历史。南宋诗人陆游于乾道8年途经岳池,挥笔赋诗《岳池农家》,诗中“谁言农家不入时,小姑画得城中眉;一双素手无人识,空村相唤看缫丝。”是对当时繁荣的蚕丝业的真实写照。解放后,岳池蚕茧生产快速地发展,1978年全县蚕茧量达16510担。根据蚕茧量大而无缫丝工业的情况,县委、县政府决定,先后于1977年、1980年成立岳池织绸厂、岳池缫丝厂。这两个厂经发展壮大,均成为拥有1000多名职工的骨干企业,为县域工业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岳池人民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岳池县缫丝厂经省、地有关部门批准,县人民政府于1980年初决定兴建成立岳池县缫丝厂,1980年4月10日,“岳池县缫丝厂筹建领导小组”成立,县工交部副部长王治顺兼组长,工业局副局长邹祥同任副组长,选厂址在自生乡一村二社。1981年3月20日开车试产,邹祥同兼任厂支部书记,时维仲任厂长。职工286人,工程共投资1675万元,占地面积185亩,缫丝设备2400绪,年产生丝能力60吨。

  1982年1月正式投产,由于技术不熟、干部缺乏管理经验、制度不健全、生产秩序混乱、一季度出现三高(缫折高、成本高、消耗高)、三低(品位低、效率低、出勤率低)、一亏损(一季度亏损四千余元)局面,各项指标名列全省缫丝行业倒数第二名。县政府和主管部门按中央、国务院(82)2号文件《关于国营工业公司进行全面整顿的决定》精神,组织联合工作组进厂整顿,从抓职工思想教育和技术培养和训练入手,以提高质量为重点、以增加经济效益为目标、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成立质量QC小组、充实完善各工种岗位责任制、改计时为计件工资制、奖金向一线倾斜、实行“按劳分配”、奖惩逗硬;广泛开展争当优秀党团员、缫丝能手、“三八”红旗手、立功创模活动,工厂经营管理和生产秩序很快步入正轨,当年产生丝576吨,产值23567万元,实现利润61万元,税金3万元,归还贷款415万元;生丝品位A63级,商检正品率9632%,担丝成本下降72%,工厂荣获县政府和科委“积极开展文明活动及科研成果”的表彰奖励。

  1983年二季度初,国际市场对生丝质量发展要求提高,县缫丝厂2A级以下生丝积压,面临困境。全厂迎难而上,深入开展创3A、争4A操作技术攻关,厂成立了3A质量攻关小组、开展“五小能手”竞赛活动,大搞技术革新,生丝质量迅速上升,8月达2A18,11月全部上升到3A,还生产出符合出口西欧条件的小梅花牌生丝19批,年终被地南充地区评为“五小能手”竞赛先进单位,并经县政府检查验收,发给企业整顿合格证书。

  1984年,国际市场生丝出口品位急转,为应对困境,厂部提出“限产降位,努力提高内在质量,向国内城市辐射”口号,大搞技术练兵、职工培训,进一步提升干部、职工科学技术、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上的水准。当年仍产生丝52吨,符合出口西欧小梅花丝11批,实现税利10万元,归还贷款、利息27万元,被县政府评为全县工交工作先进集体。

  1985年,县丝厂进一步深化改革、精简机构、充实一线生产人员、完善经济承包责任制,慢慢地加强企业活力,提高经济效益。全年实现利润16万元,被评为全县经济工作先进单位。由于丝厂重视职工培训,经常开展劳动竞赛、开展技术练兵,涌现出了不少优秀职工:女工孙灵,1984年获“南充地区缫丝能手”、“四川省缫丝能手”称号;1986年获“全国缫丝能手”称号;1984年获共青团四川省委授予“新长征突击手”称号;1988年当选为共青团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并赴北京参会;1990年省政府授予“四川省劳动模范”;还被选为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多届人大代表。女工舒小兰,也在1986年9月荣获“全国缫丝能手”称号。1995年,丝厂副厂长董映翠被县妇联评为“岳池十大女杰”。

  1989年,县丝厂投入资金进行技术改造,扩立缫2400绪;改造锅炉房,改两台2吨蒸汽锅炉为两台4吨自动送煤锅炉;新建复摇车间和两幢茧库,使全厂立缫规模达4800绪,并改善了职工劳动条件。质量管理达标、企业档案管理在全县第一个达省先进标准。1991年5月,经有关部门组成联合组验收合格,县丝厂定为中二型企业,产品也多次得商务部、省、地好评。1992年,县丝厂进行第二次技术改造,新增土地12亩、新增缫丝厂房、扩立缫规模至7600绪,职工增至1149人,实现出售的收益1380万元,固定资产净值达600万元。

  由于全国缫丝设备能力过大,导致生丝成本大幅度上升,加之丝绸出口受阻,丝绸行业渐渐陷入困境。从1994年起,县丝厂连年亏损。1995年,国务院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丝绸工业压缫限产工作,拨款10亿元作为结构调整补贴,县丝厂列入调整名单。1999年,县缫丝厂全面停止生产,成为江苏非公有制企业产品代加工公司。2002年7月9日,县人民法院依法宣布县缫丝厂破产。破产时丝厂在册人员1246人,经过债权、债务人会议、资产拍卖、变现、职工安置等程序,岳池县缫丝厂退出了历史舞台,破产安置为:离休人员144万元、退休人员人均医药费05万元、在册职工人平08万元。一部份年满35岁一线职工按有关政策提前待退。

  1977年11月,岳池县政府决定兴建一座40台织机的小型织绸厂,成立了由工业局长李金民负责的筹建领导小组。1978年8月,按省、地主管部门要求上报第一次设计的具体方案,11月接中纺部生产司通知派员参加了中纺部在苏州召开的丝绸行业挖潜会议,初步核定,岳池织绸厂应扩规模为织机200台,年产丝绸200-240万米,总投资额470万元。整个工程采取统筹设计、分期建设。1978年3月,县财政拨款24万元,购织机10台,安排职工62人。同年10月,在岳池万兴街锅厂利用旧厂房360平方米,安装织机8台试车运行,当年试生产裙花软缎被面100余床。1979年11月7日,迁厂至岳池师范学校右侧、县丝厂后方,占地2300平方米,兴建简易厂房825平方米,安装织机14台,岳池织绸厂正式成立。工业局副局长蒋太常兼厂支部书记、厂长;工业股长周世永任支部副书记、副厂长,职工67人,当年试制生产桑蚕丝交织被面166万米,东方呢174万米,填补了岳池丝绸工业空白。

  1980年3月,县政府批准,将民警中队和武装部耕地137亩拨给绸厂扩建,兴建厂房和职工食堂、宿舍1540平方米,新增织机6台。1981年5月正式移交投入生产,共投资38万元,当年生产丝织品22万米。为改变产品结构,增加花色品种和市场应变能力,1982年12月经南充地区批准,进行第二期扩建工程,兴建厂房210平方米,新增织机20台,1983年8月竣工投产,设备达到40台,固定资产5927万元,职工119人,周昌义为厂长。当年生产丝织品12万米,产品由被面一个品种增加到羽纱、丝棉绸、多乐绫、宽弹涤纶、洋纺等产品。

  1984年7月,县政府决定,为完善织绸厂生产工艺流程体糸,增加生产、提高效益,织绸厂进行扩建,迁厂至九龙大街(自生乡二村二社),委托南充地区丝绸公司负责工艺设计、南充地区勘察设计院负责施工设计、重庆市二建司承担施工任务。在原有织机40台基础上扩建到200台,产品以线种。工程一次设计,分期实施。到1987年未,一个占地57亩,拥有各类丝织机200台及全部配套设备及设施,净资产600万元,职工达1069人的中型织绸厂全面建成,当年实现销售额4366万元,利税总计491万元。

  1990年,织绸厂档案管理达省领先水平,在地县行业检查评比中,列县级企业第一。1991年,织绸厂通过验收,定为中二型企业,获纺织工业部“三无”企业称号,省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到1992年,织绸厂计量3级达标、安全生产、企业财务管理达标、获省设备管理3级。1993年,县织绸厂开发6151银兴纺获南充第四届丝绸节展销金奖。通过培训,职工素质大幅度提高,叶旭霞、向明春、冉小平、李敏、曾风玲、刘小华、李先国等数十人先后获地区以上“织绸操作能手”称号。

  1992年8月1日,经上级批准,县织绸厂与港商合资兴办“四川省银兴纺织品有限公司”,主要生产丝绸类服装,厂址在县师范校右侧原老绸厂内。由于生丝价格持续上涨,导致生坯绸成本上升,厂里开展攻关,用化纤生产新产品,但效益仍不理想,1992年,织绸厂生产虽然正常,但效益不佳,当年亏损1199万元。1993年10月,由于产品被骗,损失约70万元,1994-1995年上半年,织绸厂在深圳、南充、达县等地连续被骗,总计损失产品价款300多万元,巨额资金流失加上丝绸行业不景气,使公司制作难以为继,陷入绝境。

  1995年7月15日,县人民法院依法宣布县织绸厂破产。业主赖克江购买织绸厂后,企业更名为“龙江丝绸公司”接着来进行生坯绸生产。1998年,因业主资金链断裂,龙江丝绸公司全面停止生产经营,生产设备被拆除变卖。厂区土地、厂房给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广安市农经公司抵债,后进行房地产开发。

  岳池织绸厂破产时,共有员工1080人。第一批安置566人,正式职工按全县当年平均薪资2600元的2-3倍安置、集资工除退还集资款,按工龄01-02万元安置。第二批安置414人,安置方案为人均基数025万元,每年工龄加计514元发给。到2001年,安置工作全面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