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兽药的肉还能吃吗? 来看专家怎么说

产品中心

产品中心

用了兽药的肉还能吃吗? 来看专家怎么说

发布日期:2024-06-23 来源:反刍动物

  • 详细介绍

  近日,农业农村部、市场监管总局、公安部等七部门在全国联合实施食用农产品“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三年行动。

  生产方式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兽药使用更加科学合理是大势所趋。与此同时,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对兽药的不当认识:认为用了兽药肉品就不安全了,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推进养殖业绿色发展,就不应该使用兽药。以至于一些人“谈药色变”。

  为引导人们科学合理认识兽药,就当前社会上的一些误解和质疑,记者向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院长、教授沈建忠进行了求证。

  在养殖过程中,兽药的作用主要是预防、治疗、诊断动物疾病或者有目的地调节动物生理机能。

  沈建忠和记者说:“养殖畜禽不用兽药是不可能的,现在有些人认为不用兽药是绿色养殖,这是错误的观念。我们该倡导的是科学合理地使用兽药,而非不用兽药。”

  对于兽药减量与畜牧业绿色高水平发展的关系,沈建忠认为,兽药乱用、滥用肯定不符合畜牧业绿色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要求,但是畜牧业绿色高水平发展不等于不使用兽药。

  想要做到畜牧业绿色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一定要科学的减量用药、合理用药,要通过提升养殖水平、饲养管理上的水准和诊疗水平等多种方式,来减少兽药使用,保障动物的健康生长,达到畜牧业绿色高水平发展要求。

  目前,我国实施促生长类药物饲料添加剂退出、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等,减量化等于“零使用”吗?并不是!

  “我国实施促生长类药物饲料添加剂退出,主要指的是具有促生长作用的抗菌类药物。”沈建忠对记者说。

  据他介绍,长期以来,很多中小养殖户不考虑畜禽是否得了病、要不要用药,而是习惯性地将抗菌药当作添加剂放在饲料里,长期低剂量地给畜禽饲喂。

  过量地、不科学地在饲料中添加抗菌药,不仅仅会造成饲料成本的极大提高,更严重的是,这种饲喂方式产生的副作用对人类和畜禽的健康都有害。

  一方面,长期在饲料中添加抗菌药,会使畜禽体内出现一些耐药细菌,人类长期食用这种有安全风险的动物产品,肠道微生物可能会产生耐药性。同时,畜禽体内的耐药细菌能和其他肠道菌群一起通过排泄物传递到外部环境中,人在接触后也有健康风险。

  另一方面,动物身上产生细菌耐药性也会影响动物本身的健康。动物真正因细菌感染引发疾病时,使用抗菌药就很难达到治疗效果。

  “停用促生长用抗菌药物饲料添加剂,是我国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的重要措施之一。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对于养殖业来说,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不等于零使用。”沈建忠和记者说,只要科学地使用兽用抗菌药,检测残留量符合国家标准,对人的健康就是无害的。

  在我国目前的养殖水平和条件下,完全不使用抗菌药物的无抗养殖还是不现实的,新研发的替抗产品也只能替代一部分抗菌药,即便放眼全球,养殖水平很高的发达国家也还没实现无抗养殖。

  想要实现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沈建忠认为,并非是单一环节少用抗菌药或寻找替代品,而是需要通过一个综合的工程来实现。

  首先要改善养殖条件,提高饲养管理上的水准。畜禽的生活环境干净整洁,喝的水、吃的料没有细菌污染。从原来的散养、个体养殖到现在的规模化养殖、智慧养殖,提升饲养条件、饲养环境和管理上的水准,减少动物患病机会,由此减少兽药使用量。

  其次,要加强兽医队伍建设,提高动物疾病的诊疗水平。通过专业的诊疗,做到对症用药、科学用药、精准用药。这样能有实际效果的减少养殖户因“病急乱投医”而过量使用兽用抗菌药。

  最后,研发出精确性更高、质量更好的兽药产品,同时,鼓励科研开发替抗产品,让新研发的替抗产品替代一部分兽用抗菌药物。

  “兽药使用量减少,畜禽产量增高”是畜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沈建忠认为,“用药少、产的多”需要养殖业和兽药产业以及兽医等多方共同努力。

  “从学术上来讲,兽用抗菌药和抗生素不完全是一回事。”沈建忠向记者介绍,抗菌药的概念范围要比抗生素更广,抗菌药=抗生素+合成的抗菌化合物。

  抗生素是将细菌培养发酵后提取出的抗菌物质,比如我们大家常常听到的青霉素、红霉素都属于抗生素。而合成的抗菌化合物并非由细菌培养产生,而是通过化学手段合成,比如沙星类药物。

  饲料“禁抗”后,一些抗球虫的兽药被保留可长期在商品饲料添加,这是为什么?

  球虫病是一种发病率高、致死率高的疾病,目前动物球虫病发病后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

  为了预防球虫病,一些抗球虫的兽药被保留可长期在商品饲料添加,通过经常性持续性的饲料投喂,能起到预防效果。

  一种是将如抗球虫类兽药作为饲料添加剂添加在饲料中,长期用药;另一种是用药片、药剂等短期用药。

  “长期使用驱虫药也会使寄生虫产生一定的耐药性,所以除非球虫病等必须要通过饲料添加长期预防的疾病外,其他寄生虫病预防建议使用短期给药方式,避免寄生虫产生耐药性,对人类健康安全造成威胁。”沈建忠说。

  沈建忠和记者说,按用途分类,兽药包括抗菌药物、抗寄生虫药物、抗病毒药物等等,同时还可以按施用的对象分类,包括家禽用药、蜂类用药、水产用药等等。

  使用兽药的途径主要是注射和口服,注射包括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等等,口服包括直接喂食胶囊、片剂,或是通过饮水和拌料喂食兽药。

  此外,还有少量兽药能够最终靠喷淋的方式使用,比如有些驱虫药能够最终靠剪毛后喷淋来实现驱虫效果。

  如果通过口服的途径能达到安全有效的预防和治疗,规模养殖场一般会优先选择口服用药,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力成本。

  国家对兽药安全使用有严格的监管体系,兽药的用药剂量、休药期、用药后屠宰等都有相关的法规文件进行管控。

  “排除剂量谈安全是没有根据的。目前大众对于药物残留存在普遍的认识误区,‘只要有药物残留,肉品就是不安全的’这种看法是错误的。食品中药物残留是有安全限量的,残留量低于安全限量的食品,公众可以放心食用,因为这是科学家们经过多次实验得出的安全数据,国家十分重视,我们也一定会保障食品安全。”沈建忠说。

  确保食品中兽药无残留,还要相关部门严厉打击非法使用兽药、滥用兽药的行为,从源头上切断兽药残留的来源。

  国家相关部门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兽药管理条例》《2021年兽药残留监控和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计划》等政策法规、通知公文,全方位的监管兽药生产、使用等环节,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不定时对市场中的畜禽产品进行兽药残留抽查。

  记者从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了解到,2020年共完成畜禽产品兽药残留检测6683批,合格6649批,样品合格率99.49%。

  沈建忠认为,畜禽产品兽药残留超标说明在兽药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不规范问题,要避免兽药残留超标,要从源头也就是养殖环节进行避免,通过合理用药、严格遵守休药期等方式控制兽药残留量,确保老百姓吃到放心肉、安全肉。

  近日,农业农村部、市场监管总局、公安部等七部门在全国联合实施食用农产品“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三年行动。

  生产方式进一步转型升级,兽药使用更加科学合理是大势所趋。与此同时,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对兽药的不当认识:认为用了兽药肉品就不安全了,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推进养殖业绿色发展,就不应该使用兽药。以至于一些人“谈药色变”。

  为引导人们科学合理认识兽药,就当前社会上的一些误解和质疑,记者向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院长、教授沈建忠进行了求证。

  在养殖过程中,兽药的作用主要是预防、治疗、诊断动物疾病或者有目的地调节动物生理机能。

  沈建忠告诉记者:“养殖畜禽不用兽药是不可能的,现在有些人认为不用兽药是绿色养殖,这是错误的观念。我们应该倡导的是科学合理地使用兽药,而非不用兽药。”

  对于兽药减量与畜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关系,沈建忠认为,兽药乱用、滥用肯定不符合畜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要求,但是畜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不等于不使用兽药。

  想要做到畜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一定要科学的减量用药、合理用药,要通过提升养殖水平、饲养管理水平和诊疗水平等多种方式,来减少兽药使用,保障动物的健康生长,达到畜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要求。

  目前,我国实施促生长类药物饲料添加剂退出、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等,减量化等于“零使用”吗?并不是!

  “我国实施促生长类药物饲料添加剂退出,主要指的是具有促生长作用的抗菌类药物。”沈建忠对记者说。

  据他介绍,长期以来,很多中小养殖户不考虑畜禽是否得了病、是否需要用药,而是习惯性地将抗菌药当作添加剂放在饲料里,长期低剂量地给畜禽饲喂。

  过量地、不科学地在饲料中添加抗菌药,不仅仅会造成饲料成本的极大提高,更严重的是,这种饲喂方式产生的副作用对人类和畜禽的健康都有害。

  一方面,长期在饲料中添加抗菌药,会使畜禽体内出现一些耐药细菌,人类长期食用这种有安全风险的动物产品,肠道微生物可能产生耐药性。同时,畜禽体内的耐药细菌可以和其他肠道菌群一起通过排泄物传递到外部环境中,人在接触后也有健康风险。

  另一方面,动物身上产生细菌耐药性也会影响动物本身的健康。动物真正因细菌感染引发疾病时,使用抗菌药就很难达到治疗效果。

  “停用促生长用抗菌药物饲料添加剂,是我国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的重要措施之一。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对于养殖业来说,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不等于零使用。”沈建忠告诉记者,只要科学地使用兽用抗菌药,检测残留量符合国家标准,对人的健康就是无害的。

  在我国目前的养殖水平和条件下,完全不使用抗菌药物的无抗养殖还是不现实的,新研发的替抗产品也只能替代一部分抗菌药,即便放眼全球,养殖水平很高的发达国家也还没实现无抗养殖。

  想要实现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沈建忠认为,并非是单一环节少用抗菌药或寻找替代品,而是需要通过一个综合的工程来实现。

  首先要改善养殖条件,提高饲养管理水平。畜禽的生活环境干净整洁,喝的水、吃的料没有细菌污染。从原来的散养、个体养殖到现在的规模化养殖、智慧养殖,提升饲养条件、饲养环境和管理水平,减少动物患病机会,从而减少兽药使用量。

  其次,要加强兽医队伍建设,提高动物疾病的诊疗水平。通过专业的诊疗,做到对症用药、科学用药、精准用药。这样能有效减少养殖户因“病急乱投医”而过量使用兽用抗菌药。

  最后,研发出精确性更高、质量更好的兽药产品,同时,鼓励科研开发替抗产品,让新研发的替抗产品替代一部分兽用抗菌药物。

  “兽药使用量减少,畜禽产量增高”是畜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沈建忠认为,“用药少、产的多”需要养殖业和兽药产业以及兽医等多方共同努力。

  “从学术上来讲,兽用抗菌药和抗生素不完全是一回事。”沈建忠向记者介绍,抗菌药的概念范围要比抗生素更广,抗菌药=抗生素+合成的抗菌化合物。

  抗生素是将细菌培养发酵后提取出的抗菌物质,比如我们经常听到的青霉素、红霉素都属于抗生素。而合成的抗菌化合物并非由细菌培养产生,而是通过化学手段合成,比如沙星类药物。

  饲料“禁抗”后,一些抗球虫的兽药被保留可长期在商品饲料添加,这是为什么?

  球虫病是一种发病率高、致死率高的疾病,目前动物球虫病发病后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

  为了预防球虫病,一些抗球虫的兽药被保留可长期在商品饲料添加,通过经常性持续性的饲料投喂,能够起到预防效果。

  一种是将如抗球虫类兽药作为饲料添加剂添加在饲料中,长期用药;另一种是用药片、药剂等短期用药。

  “长期使用驱虫药也会使寄生虫产生一定的耐药性,所以除非球虫病等必须要通过饲料添加长期预防的疾病外,其他寄生虫病预防建议使用短期给药方式,避免寄生虫产生耐药性,对人类健康安全造成威胁。”沈建忠说。

  沈建忠告诉记者,按用途分类,兽药包括抗菌药物、抗寄生虫药物、抗病毒药物等等,同时还可以按施用的对象分类,包括家禽用药、蜂类用药、水产用药等等。

  使用兽药的途径主要是注射和口服,注射包括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等等,口服包括直接喂食胶囊、片剂,或是通过饮水和拌料喂食兽药。

  此外,还有少量兽药可以通过喷淋的方式使用,比如有些驱虫药可以通过剪毛后喷淋来实现驱虫效果。

  如果通过口服的途径能够抵达安全有效的预防和治疗,规模养殖场一般会优先选择口服用药,来提升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力成本。

  国家对兽药安全使用有严格的监督管理体系,兽药的用药剂量、休药期、用药后屠宰等都有相关的法规文件进行管控。

  “排除剂量谈安全是没有根据的。目前大众对于药物残留存在普遍的认识误区,‘只要有药物残留,肉品就是不安全的’这种看法是错误的。食品中药物残留是有安全限量的,残留量低于安全限量的食品,公众可以完全放心食用,因为这是科学家们经过多次实验得出的安全数据,国家十分重视,我们也一定会保障食品安全。”沈建忠说。

  确保食品中兽药无残留,还要有关部门严厉打击非法使用兽药、滥用兽药的行为,从源头上切断兽药残留的来源。

  国家有关部门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兽药管理条例》《2021年兽药残留监控和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计划》等政策法规、通知公文,全方位的监管兽药生产、使用等环节,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不定时对市场中的畜禽产品做兽药残留抽查。

  记者从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了解到,2020年共完成畜禽产品兽药残留检测6683批,合格6649批,样品合格率99.49%。

  沈建忠认为,畜禽产品兽药残留超标说明在兽药使用的过程中出现了不规范问题,要避免兽药残留超标,要从源头也就是养殖环节进行避免,通过合理用药、严格遵守休药期等方式控制兽药残留量,确保老百姓吃到放心肉、安全肉。